肿瘤,在古代也被称为“岩”、“积聚”、“癥瘕”,“癌”字,最早出现在我国传统医学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》中:“癌者,上高下深,岩穴之状,颗颗累垂,毒根深藏”。不仅如此,在2000多年以前的《黄帝内经》中,也谈到了癌症,可以说,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,除此之外,也提到了预防。
“正气虚则为积”,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,体质弱,就容易发生“积”的病变。当然古人也意识到癌症的发生与日常中很多不良饮食习惯有关,“癌”字三个“口”,一个“山”,一口一口吃成山,恰恰说明了癌症跟饮食的关系。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曾说,“膏粱之变,足生大疔”,肥甘厚腻的东西吃的太多,就会成为大“疔”,“疔”包含了癌症。
中医中还有很多类似肿瘤一类疾病的病名,例如:
(1)噎嗝 或称膈证、噎食,和西医中的食道癌、贲门癌相类似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中说“膈塞闭绝,上下不通”;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说“膈中,食饮入而还出,后沃沫”。
(2)反胃或称胃反、翻胃,和西医中的胃癌相类似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饮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”《金匮要略》说“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食不化,名日胃反。”
(3)肺积或称息贲,和西医中肺癌相类似。《难经》中说“肺之积,名日息贲,在右胁下,覆大如杯,久不已,令人洒淅寒热,喘咳,发肺痈。”《济生方》说“息贲之状,在右胁下,覆大如杯,喘息奔溢是为肺积,诊其脉浮而毛,其色白,其病气逆,背痛少气,喜忘目瞑,肤寒,皮中时痛,或如虱缘,或如针刺。”
我们都知道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,良性肿瘤如纤维瘤、脂肪瘤等,虽然因为长得部位不同而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,但不会危及生命,类似中医里的“积”和“聚”,属于良性肿瘤。而恶性肿瘤的特点是无限增殖性、容易复发、能够转移,跟传统中医所说的“岩”更接近,比如——乳岩、肾岩。
Copyright © 2020 京城御方堂(北京) 版权所有|京ICP备16026788号-2